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魏传义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四川油画的美学启示

2010-08-24 14:59:33 来源:《魏传义艺术作品集》作者:孙美兰
A-A+

  关于四川油画,评论很多,争议不少。我带着求知的愿望问起四川油画家,他们自己认可的特点是什么,得到一个意味深长的回答:“泥土味,山味,因为吃的是四川人民的奶汁。”也许我找到一把钥匙,去开启四川油画美学之门。
  四川油画在成熟,短短几年里,夺得了曾经丧失的时间,形成一个充满生机、独具格调的画派。他们前进的足迹,展现一条从时代和人民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现实主义之路。
  罗丹说得好,“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来自生活的独特审美感受,要靠艺术家的敏感。一个画家对生活美的发现的敏感性,当然离不开直观的可视形象对“灵感”的触发。但“灵感”触发看似“偶然”,其实有着它的“必然”为基础。画家正是靠了对生活中点滴审美感受的长期积累,同时又靠了对美发自内心的强烈真挚的爱和执着地追求,从而才逐渐发展了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发展了感受美的敏感性。长期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的不断积累,既可上升到更高一级的审美认识和审美判断,又可任想象力驰骋,以酝酿“心中视象”,为进一步提炼生活、开拓意境、创造艺术美提供“母题”。
  以四川美院77级毕业作品为例,当作者各自把握了一定“母题”,构思几乎是连锁反应。生活美的发现,以其自身的逻辑发展推动作者,不可遏制地要去完成两幅、三幅……以至更多幅作品,蔚成风气。77级18位同学,半年多时间里完成63件作品,赴京展出30件,普遍获得好评。其实,创作的旺季,早有渊源,不能不归因于生活泥土的滋养,也不能不归因于创作教学的成功。青年作者们从一年级构图课开始,就学习掌握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注意观察、记忆、联想。注重从可视形象获得审美感受,注意个人独特审美感受的积累。同时,按照造型艺术特点去认识生活,提炼生活本质的美,从而使自己有能力从生活泥土去掘引无尽的艺术泉水。
  《同学》一组四幅油画,肖像式地描绘了青年一代大学生求索的热情。这一“母题”下构思的作品尚未全部完成,目前完成的是原计划一组十幅中的四幅。青年画家程丛林从一年级的构图《课间》就开始注意观察、体验青年生活、大学生生活,从中吸取题材。在具体构思之前,早有长时间思考,一旦落笔,完成较快。这固然可以看出他的造型能力,但主要的是“内心视象”的成熟,他追求如中国画那样“写”出活跃于心中的人物。《1968年×月×日·雪》、《1978夏夜——身旁,我们感到民族在渴望》,反映了青年画家不平凡的胆识,饱含了真挚情感,直到毕业创作《同学》这一系列作品,题材、构思都有着内在联系,多角度地反映了我们时代不同历史阶段上青年一代的精神面貌:在血的教训中从迷惘到觉悟,从渴求知识到为人民贡献自己的才智。《同学》在“美的探求”母题下,塑造了个性鲜明的青年形象,表现他们为求索而忘我的瞬间时刻显示出的美好、纯正的心灵。通过那种孜孜以求、心向神往的探索精神,又间接揭示了青年画家们和祖国大自然、和人民命运的血肉联系。《同学》的人物形象,全以他自己在四川美院学程中最熟悉的身边同学为原型,是贯注了自己的感情而创造的。可以说,作者是在和画中青年人一道生活、一道思考、一道探索、一道前进。通过长时间观察、感受、审美体验的积累,他终于发现,同学们为艺术而进入忘我境界的时刻,是他认为最美、最能显示个性的时刻。四幅作品人物刻划的深浅虽有不同,但都具有艺术生命,以其真实性动人,使人联想到生活。
  同样,青年画家罗中立从低年级开始,头几学期就已积累了两百多个小构图和大量生活素材。从《父亲》到《年终》、《春蚕》、《岁月》、《新月》,渐次内涵深广。作者表现的是自己所熟悉、所热爱,为之深受感动的“衣食父母”的形象,从具体人物不同的个性出发,表现他们勤劳纯朴的品格,达到一定程度的艺术概括性。
  艺术来自生活,又并非是生活的简单记录,创作构思的实践过程交织着“偶然”和“必然”因素,显得错综复杂。不同的画家以至同一画家的不同作品,其产生过程都不会是一样的,即便是画最熟悉的题材,有时也会遇到曲折、困难和反复。因此单凭直观感觉、感受对待创作就很不够了。创作的全过程,都需要对素材进行选择和不脱离形象的思考、分析,以期透过现象达到对本质的审美认识。从“眼中视象”到“心中视象”再转化为“手中视象”,这是一个序列性的复杂微妙的审美创造活动过程,又是审美认识和审美表达相辅相成的过程。所谓“情”与“理”的对立统一,“理愈盛而情愈炽”的境界不是那么容易达到。尤其青年学生,多数人缺乏实践经验和成熟见解,往往顾此失彼。创作教学的高难点正在这里。既要尊重学生自己的审美感受,又要引导学生形象思维的开展,以深化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判断能力,避免平庸的现象记录或概念的说教图解。罗中立毕业创作《岁月》三易其稿的过程,说明创作教学中尊重学生最初感受、又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本质美的重要性。第一稿,孤独的老奶奶在坟地放牛;第二稿,老奶奶悲凉地坐在门口,屋侧放着一口棺木。经反复推敲,进入第三稿,既保留了形象最初的萌芽,又去掉了许多非本质的细节。概括描绘了古老的磨盘、门坎,对照阳光下的雏鸡、蜂群、寓意流逝的岁月、辛劳的一生和春的到来。比起第一、二稿,审美意向单纯、集中,蕴含着文学性和哲理性。这是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过程,是美的发现升华为美的创造的过程。每一步都包含着青年画家严肃的探讨,也包含着创作教学顺乎艺术规律的诱导。
  创作教学的高难点表现在“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和发挥学生的不同创作个性,不做“一刀切”。观察、感受生活,会有自己的侧重面和特殊点,美的爱好和兴趣不尽相同,记忆和联想就包含着最初步的选择和追求以及一系列特定心理轨迹……其实这些都是学生不同个性在艺术审美活动中的反映。创作个性如能得到不断鼓励和诱导,就有可能从“自在”进入“自为”,对艺术真谛有所领悟,青年人的勇气、才华、理想就会驱使他们去实践、去追求,走上从生活发现美、创造美的探索之路。
  当然,青年学生处于打基础的阶段,要防止离开造型基本功的严格训练急于求成,过早求变,影响今后的发展,但创作毕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所谓“创造性”,既是客观现实特殊点的反映,又是画家主观思想感情独特以至气质、情操的自我显现。因此,在“画什么”和“怎么画”的问题上,只能因势利导,绝不能越俎代庖。四川美院创作教学注重发现和发挥学生个性,寓言教于身教。老师自身的创作实践不脱离教学实践,从“教学相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基本规律出发,对学生的诱导才能“无私而得法”,才谈得上真正的“循循善诱”而不失之简单化、一般化。四川油画展览是我国三十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正式的师生创作联合展出,共同交流创作经验,共同接受社会检验,也从整体上显示出四川美院创作教学指导思想的正确和气魄。
  油画、版画、中国画不同专业和附中指导教师的部分油画作品,题材内容广泛,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彼此互相区别又互为补充,显示了较之以前远为明显的个性以及为了人民审美需要而开拓意境、探索形式美的共性。魏传义老师用以自勉和激励学生的座右铭“天地为境、人民为亲、参乎造化、贵在出新”,我看是对四川油画创作道路的极好概括。《春晖》就是着力塑造人民形象的作品,达到一定深度。银发老奶奶的形象,以画家深入藏族牧区结识的老人为原型,产生第一稿,为加深对时代生活的认识,重到藏族农区再深入。在马尔康、若尔盖等地走遍许多“点”,进行观察、比较。这里的藏胞近年普遍住上新屋,有些藏胞爱在屋旁种着鲜花。画家从这独特的美感中,抓住生活环境的变迁带给人们情感世界的变迁,为人物提供了较为典型的环境和某些特征性细节,从而加强了时代感,反映出藏族人民命运的新旧变化。拧羊毛线绳的习惯劳动,丰富了形象意蕴,含蓄地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春晖,意味深长。近几年来四川美院油画专业的老师们,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仍抓紧课余时间深入生活,积极从事创作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张方震的《藏北牧群》、王大同的《雨过天晴》、夏培跃的《乐山大佛》和魏传义的《绿竹幽径》等四幅油画曾参加在日本福冈市举行的亚洲第二届美展,获得好评。此外老师们创作的油画《布衣乡场》、《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心血》等作品曾先后参加全国美展,有的并曾获奖。他们的作品不仅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无疑在教学上也起了示范作用。老师们的具体作品,各有所长和不足,但他们反映生活丰富性的认真探求,表达个人独特审美感受的反复尝试,是对学生切实的诱导,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生活中新与旧的因素错综复杂,生活暗示给作者的主题、形式美感也是多种多样的。形象意蕴、艺术语言灌注了画家不同爱憎、好恶和感情。“有的奔放强烈,有的细腻含蓄,有的凝重,有的天真奇巧。”《晚年》、《金秋》、《母与子》以抒情优美的画面取胜,《剪羊毛》、《天上的云》、《羊群远去》则以粗犷的线条,强烈的形式感表达藏族牧民豪放的美以及作者内心火热的激情。《一家子》,在茫茫大草原上默默的行走中把握人情温暖,在斜阳的光照下,那煤炭般黝黑的肤色是很美的,增强画面诱人的真实感和纯朴厚重的生活气息。《喂食》等四幅小画自有农村儿童的天真、乐趣、梦和期待。显示了画家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田园美的健康情趣。青年画家有各自的审美偏爱,分别从米莱、凡高、俄罗斯画派以及欧美近、现代画派吸收营养,发挥自己的个性,立足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也力求让人民看懂,为人民所理解和喜爱。
  朱毅勇的《山村小店》比起他的处女作《父与子》更真切感人,更富有绘画特性。绘画特性不在于情节性或非情节性,而在于对生活中可视形象的把握。青年画家在他经常往返的山村,从几个姑娘的背影发现健壮朴实的美以及她们自己也在寻找美和追求美的纯洁心灵,她们的生活仍很艰苦而精神状态在发生变化,因而抓住了对立因素转化中的美感,增强了画面的喜悦气氛和魅力。正如著名美学家王朝闻的评论:这幅画真实地反映了今日山区生活的简陋状况,又通过生动的形象把握了新与旧的对立及发展趋向,“预示着人民的物质生活以至精神生活的光辉未来。”(看《四川油画》)
  由于作者的情感态度、思想倾向不是特别地说出,而是通过生动的、真实可信的形象自然而然地流露。因而作品在唤起欣赏者审美感受的同时,也给予人以生活的启示。作品本身显示了青年画家创作个性的发展与趋于成熟。
  艺术要不重复别人,先得不重复自己,艺术要突破别人,先要突破自己。高晓华的《赶火车》,就是试图对《为什么》、《我爱油田》作自我突破。以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场面,八十多个人物的群像展开一幅现代真实的生活风俗画。评者说:好像今天的《清明上河图》。突破自己是自出难题,不一定成功,但只要为下一步探索提供了新因素,就是可贵的,值得肯定的;不断为反映时代生活而求索,这也恰是艺术生命力之所在。在扩大审美范围的角度,罗中立的探索值得注意。生活促使他感受和体验到山区人民沉重的劳动、艰苦的岁月在他们面貌、神情上刻下的痕迹。生活又诱使他善于从最朴素的脸上、从风霜皱纹里发现高尚和美。悲剧因素、苦涩味会显得低沉,但在生活中高歌一曲、低声回唱都同样可能包含真、善、美的意向。作为生活和人民精神世界反映的艺术也就自然有高歌,有低唱。低唱也应当是允许的。苦涩味的美当然不是美的全部,但作为一种美的发现和创造,罗中立某些油画曲调在低唱中包含更深沉的信念,其社会效果是积极的发人深省的,具有动人力量。因此,不可否认它具有特定社会意义和独特审美价值。从审美范畴说,西方美学归纳为有“崇高”、有“优美”、有“喜剧”、也有“悲剧”。从艺术的品格联韵来说,中国画论涉及颇多:“曰奇幻、曰韶秀、曰苍老、曰淋漓、曰雄厚、曰清逸、曰味外味……。”何况我们时代。而且,只有社会主义条件下,才有推进艺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前提;也才有可能实行真正的百花齐放。
  罗中立是在成长中的青年画家。早在四川美院附中曾跟老师下乡实习到大巴山,后来分配到大巴山的钢厂当了十年工人。他熟悉而且热爱大巴山,一有机会就要回到山里去。他说:“在山里,我心里踏实,那里泥土味、山味诱惑着我,我觉得那里是我的归宿。”随着社会前进,山村生活也慢慢在变,罗中立从生活的自我感受中,又提取了新的“母题”。他后来完成的毕业创作三十多幅油画,总的题名叫做《我的故乡》,根据他对大巴山生活的记忆、印象、追想、联想画成,充满亲切而新鲜的感受。表现农民亲子之情的《息稍》、《父与子》、《翻门坎》、《上石梯的小孩》、《秤》等等,使我们好像听到人民内心的喜悦;画家亲昵的笑声。表现普通劳动和善良纯朴本性的《屋檐水》、《吹碴碴》、《打连盖》、《硕果》、《炊烟》等等,使我们感受到山村浓郁的气息、美的浪花。《杀跑羊》、《清明》在世俗风情画中渗透着山里人寻常的欢乐,默默的忧伤。《春风》、《归队》、《寸土》,不只是共同着母题,简直是不可分离的姐妹篇。青年画家从农村情侣、亲人们、复员还乡的战士和自然山川交互感应中,发掘山村难言的美和时代新意。那肥壮耕牛也眷恋的小河,水田月色倒影,那大石块缝隙中间透露的小片红土地,似都流淌着山村劳动的汗水,流淌着青年画家心中的爱。有些前辈画家赞赏这些草图,说看到了“中国的米莱”,“中国的勃鲁盖尔”。罗中立喜爱米莱,喜爱勃鲁盖尔,喜爱安德鲁·怀斯等等,并且从中吸取营养,但他更迷醉大巴山的真实生活和真实图画。他希望把自己的感情和思考,都揉进形象,不着痕迹,让画面好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他能清醒地估计自己,要从最初几步开始,把路走得更远更长,画一辈子大巴山。罗中立不过是四川画派青年作者中有代表性的一个。四川美院各年级学生普遍有重视自己的生活基地,探测自己审美感受的“中枢”,在草原、矿山、林区,在云南、西藏、铁路沿线,直到博物馆和大学生生活里,都有未来画家以诚挚的心去触摸艺术的摇篮。
  二十三岁的青年画家秦明对近百年民族的历史有着特殊的敏感性。现实既是历史的变革,也是历史的伸延。历史画在时空的推移中,就有可能使观者在享受到艺术美的同时,“从历史的回顾中发现今天,展望明天。”这是历史画的审美特性,也正是青年画家秦明“初窥创作之门”的独到探求。《前驱》、《血与火》、《放逐途中的林则徐》,把握住我中华民族为争取独立、解放付出的血的代价,以悲壮、浑厚的和声烘托出前驱者的奋战历史,力求在磅礴正义的宣泄中去突现浑厚而永恒的一页。
  和罗中立的精微观察、富文学意味、哲理性的艺术相比,和程丛林重内心体验、探求绘画的音乐“力度”、善于把广大时空集于一瞬的才能相比,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更近于散文诗。“一条牛、一只狗、一个放牛娃”,这位农民的直观评论,使我想起一句古老的绝妙词:“杏花·春雨·江南”,不着一字形容,而美的意境全在其中。青年画家以造型语言表达的诗情画意,令人神驰,而以“最平凡的形式”把人们的爱、思念最终引向大地——冬草覆盖、春在萌生的大地。
  四川油画家孜孜不倦的求索和他们已经取得的成果,显示了一个画派的崛起,而更年轻的新人,创作了《历史》、《生活从这里开始》等等有新的思想深度的作品,又预示这个画派将更加壮大,将在我国历史新里程的又一个阶梯上,在新的高度,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发现美、创造美。
  原载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油画》选刊3“四川美术学院师生油画选”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魏传义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